育人目标不是空谈,要渗透到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是学科育人的主阵地。那么,怎样发挥数学学科特点,发掘育人关键元素,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呢?在此,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做法。 巧用“你知道吗” 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圆的周长后,我把教材中“你知道吗”这块关于介绍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制成了微视频,并配以精美的图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背景音乐。孩子们不仅从数学发展史的角度了解了圆周率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这方面的伟大成就,帮助学生建立动态的教学观,更让孩子们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自己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此外,一些数学科普读物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数学世界。如古代阿拉伯的“酋长分马”的故事、古印度的“梵塔游戏”、古代波斯的“国王下棋游戏”、古希腊的经典悖论、中国的“魔方阵”等。这些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传播了数学这一古老学科的文化和精神。 教材中无法全部呈现的许多故事和知识都可以通过数学课外阅读了解,如七桥问题、四色问题、斐波那契数列、杨辉三角、黄金分割、对数螺线、芝诺悖论、费马大定理等。数学课外阅读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金钥匙,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对数学原理有更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经历与原有知识的冲突与碰撞、同化与顺应,最终形成个人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多用教学内容 加强思政教育 在讲解六年级数学有关冰和水的体积转化问题时,我播放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气温升高、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危害,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在讲解有关“光盘行动”的数学题时,我展示了全球有关饥饿的资料,适时对学生进行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等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照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每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采用多样方式 提升综合能力 在特定的节日,如“六一”国际儿童节,我组织学生开展义卖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助人为乐的快乐、团结协作的力量。 项目化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引导学生以“设计一份既兼顾成本又受欢迎的营养午餐”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会接触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等多个领域,并综合运用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深刻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在开展主题化学习“我是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代言人”时,我让学生定期用视频的方式,讲述数学在科技、体育、军事、环境、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所取得的成就。学生们体验到了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育人功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运用,做到自然妥帖,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育人内容做到和谐统一。 (文苑小学 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