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记叙文时经常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如何选用素材。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选”,即收集、确定素材,二是“用”,即调整、处理素材。其实不必犯愁,初中课文《邓稼先》早已为师生提供了选用写作素材的优秀范例,认真研究它,可以从中找到解决思路。
我们先分析《邓稼先》对素材的选择。课文并不算特别长,竟囊括了十余则素材,依次为:中国1898年的史实和现状、邓稼先履历(学习工作经历、三次手术经历)、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史实、张爱萍关于邓稼先的评语、作者杨振宁和邓稼先五十年友谊的历程、奥本海默事例(杨振宁熟知的奥本海默、玻恩自传)、特殊时期的邓稼先事例、杨振宁读到的报道和听到的谣言、杨振宁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历(杨振宁同邓稼先的交流、邓稼先的回信)、《吊古战场文》片段、戈壁滩上的意外(戈壁滩的地理特点、邓稼先的话语)、“五四”时代的歌、杨振宁写给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其特点有三。
一是形式的多样性。这些素材既含一般性叙述,又含史料、传记、歌曲、书信、电报等诸多体裁、样式的文本;既有今文,又有古文;既有散文,又有骈文、韵文;既涉及记叙的表达方式,又涉及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二是内容的广泛性。这些素材既有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又有作者间接获得的内容;既有宏大的历史,又有亲切的私交;既有近现代的资料,又有古代的资料;既有本国情况,又有外国情况;既有真实信息,又有虚假谣言。
三是例证的典型性。如邓稼先手术期间仍联合于敏撰写核武器发展建议书,特殊时期邓稼先仍排除干扰、调解纷争、专心工作,测不到井下信号时邓稼先仍坚守在工作第一线等素材,分别展现了邓稼先在极端的身体状态、政治形势、自然条件下,在集中激烈的矛盾冲突下,始终如一的理想追求、人格襟怀、使命担当,最见真性情,最具说服力。
这些素材全为刻画邓稼先服务,种类丰富、角度灵活、内容精当,读来有“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的繁密感。由此足见作者挑选素材的不拘一格的宽阔眼界、披沙拣金的专业眼光,足见作者丰饶的人生体验、扎实的写作储备。
接下来,我们分析《邓稼先》对素材的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须知,素材选用,“选”是基础,“用”是关键。掌握了大量素材,不等于能用好素材。胡乱地堆砌只会浪费资源,艺术地罗织则能催生质变。切记,别仅当素材“搬运工”,要善对素材“再加工”。这方面,《邓稼先》有四点值得借鉴。
一是排列布局。如课文第一部分突兀而发,大开大合,波澜壮阔。暂先放下邓稼先不表,反倒宕开一笔,回顾1898年我国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和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胜利,以起落沉浮的国家命运为邓稼先设置“出场背景”与“时代坐标”,引出、衬托他毕生建立的卓著功勋。语言多独句成段,简峭冷峻,触目惊心。第六部分曲终奏雅,卒章显志,绵厚深远。照实摘录作者在电报与书信中对邓稼先的评议,倾吐肺腑之言,无限追怀咏叹。语言多铺展长句,情思奔涌,荡气回肠。试想,这两则素材若不是被安排到文章首尾的位置,不是用现在的段式、句式表述,那种结构的力量、节奏的力量肯定会被大大削弱。
二是勾连比较。如课文第三部分把奥本海默的事例与邓稼先的事例相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他们或锋芒毕露、或忠厚朴实的个性,形成反差与张力。同时折射了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启发读者认识评判一个人要考虑他生活的特定文化土壤,要尊重差异、各扬所长。奥本海默的事例,单拎出来乍看同文章中心关联不大;但作者偏从“侧面”择此素材,再经联想、对比,绕回“正面”、贴回主角、扣回主题,把话说通、说圆、说透,收到“点石成金”的奇效。
三是提炼萃取。作者擅长将素材去芜存菁,提取出浑金璞玉的精微细节,擦亮成闪闪发光的生动表达。如课文第二部分,介绍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再普通不过的“立即”二字,却意味着颇不寻常的决断,反映了邓稼先渴望归国建设的急迫心情和坚定信念,恰好应了古人讲的“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奇”。第四部分,作者得知中国原子武器工程除苏联的极少“援助”外没有外国人参加后,“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瞬间的表情失控体现剧烈的感情震荡,表露了作者即刻升腾的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的复杂心绪。此细节于三段较长、较平静的叙述后陡掀狂涛巨浪,强化了冲击力。第五部分,邓稼先身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遭遇工作困难时没有畏缩逃避,只淡定地说“我不能走”。此语外表短小平和而内蕴刚健坚实,仿佛张皇中无可撼动的梁柱、杂沓中无可消弭的清音、淤塞中无可阻遏的推手,格外有筋骨。
四是穿插跳剪。如课文第五部分借回忆与邓稼先在昆明的经历,穿插《吊古战场文》片段,渲染了茫茫沙漠荒凉严酷的环境特征,衬托了邓稼先舍生忘死、英勇顽强的奋战精神,给人物涂抹了悲壮色彩。又跳到儿时跟父亲学的“五四”时代的歌,旨在表明邓稼先就是“五四”以来无数义无反顾艰苦探索、前赴后继振兴中华的仁人志士里的一员,是响当当的“中国男儿”“奇丈夫”。该写法像电影蒙太奇,让读者接连在不同语境间游弋,最终殊途同归于邓稼先其人,增加了行文线条、调剂了单调语感、浓郁了抒情氛围,彰显了别致的美。
总体上,《邓稼先》选用素材的特点可概括为“广选”“活用”。“广选”,扩充了“素材宝库”的存量;“活用”,激发了“素材装置”的功能。正因为杨振宁对素材的从容驱遣、匠心经营,在他笔下,邓稼先成了有血有肉有呼吸的丰满形象,给人以思想启迪与精神感召。教学本课时,教师可采取“读写结合”的策略,指导学生欣赏学习相关方法,并在日常写作中不断实践体会,更纯熟地驾驭素材,更智慧地传达写作意图。(城区教育局 侯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