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温儒敏曾说:“语文课的目标可以罗列很多,包括人文教育,传统文化熏陶,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等等。但核心是什么?基本目标是什么?就是语言文字运用。”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学、文献学知识,认真研读教材,从中提炼语言学用的素材和方法,设计语言实践活动,强化语言教学力度,提升学生读写能力。需注意,面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课文,教师备课、授课时不能“厚此薄彼”:对文中陌生的表达要重视,对那些熟悉的表达也要重视;对文中豪华绚丽、重技巧的表达要重视,对那些平易朴实、轻技巧的表达也要重视。这样,才不至于轻易错过富有教学价值的语言现象,才能完整挖掘、准确利用教材中的语言资源,服务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初中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因语言平实,容易让教师忽略它的语言宝藏。但用心领悟便可发现:其语言看似平淡,实则章法谨严;看似浅白,实则滋味艰涩;看似沉静,却在竭力隐忍;看似自然,却又饱含情思。虽无夸张渲染、象征隐喻,但不愧为劳动阶级的实录,绝不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能让读者切实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容真貌、深情深意、本色本质。这样的语言,不应等闲视之,值得好好分析。 整体看,课文有三个写作特点。一是缀事成文,两条线索。全文由具体事例连缀形成,母亲的勤苦一生、朱德的成长道路两条线索交织推进。二是借事写人,三种视角。依照典型事例刻画主人公,从朱德自己、家庭、时代和社会三重视角立体描绘母亲形象。三是随事感怀,一往情深。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突出人物特点,抒发作者情愫,折射历史变迁,升华文章主题。 细节上,课文有不少耐品可教之处。在此选三点讲讲。 一是关于劳动的书写脉络。主要集中在第3至7段,段式为总分式或总分总式,同写劳动但角度各异。第3段介绍母亲的生育情况,段末自然引出她劳动的话题。第4段正面叙写母亲劳动量大且井井有条。两个“还”字句,足见母亲劳动任务重、劳动能力强。第5段侧面反映母亲劳动量大且经验丰富。用幼年朱德深受母亲影响而自觉劳动,衬托她吃苦耐劳的榜样形象。“自然”“就”“便”等词,体现母亲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第6段正侧面结合地展现母亲的劳动质量。从吃、穿两个基本方面表现母亲干活又多又好。第7段记叙整个家庭及作为家庭成员的母亲的劳动情况。“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一句,可与前文的“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比较。该句不宜缩改为“喂猪,砍柴,挑水”,因为它与“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照应,表明众人按照各自的分工劳作,是共时的场面。第11至13段零散地写劳动,同样注重角度的变化。第11段从暂时脱离劳动这个反面,表现父母始终不移的劳动习惯。第12段的“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高度概括,倍显坚韧与辛酸。第13段通过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老年”两个特殊时间还“煮饭”“纺棉”的例子,表现她毕生热爱劳动的品行。全篇按照时间顺序行文,时间变动不居,不变的是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二是关于母子距离的书写脉络。这距离首先是物理意义的。开始,母子相距甚近:“她……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我……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朱德得以直接目睹母亲的行为、感受母亲的性格,原原本本述说有关情况和细节。后来,二人相隔渐远:“我不久就离开母亲”“我……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我……在仪陇县……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我决心……远走云南”“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他们面对面的交流少了,多靠书信联络,间接了解对方情况。不过,随着物理距离变远,心理距离却越发近了,彼此的理解越发深了,思念也越发深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直至“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天人永隔、遗憾永存,恩情至深、亲情至浓。另外,母子分别,说明母亲生前既受物质生活之苦又受精神思念之苦、既受阶级压迫之苦又受骨肉分离之苦,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文章主旨更丰富。 三是一个关键句:“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从结构看,该句造成行文的陡转,写作视角由小的、内部的家庭转向大的、外部的社会,内容由日子尽管艰苦、尚能勉强维持转向突遭意外打击、生活雪上加霜。从内涵看,该句带有黑暗环境里底层农民的无辜、无奈、卑微、徒劳、万不得已的悲剧色彩,寄寓了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和平”不是没有战争的意思,是指中国农民的任劳任怨、家庭生活的和睦平淡,照应上文相关内容。“不因为……就不”的句式极具冷酷感、胁迫感,照应下文的地主、衙役“逼着我们搬家”“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等内容。我们不妨将这句话跟另一篇初中课文《美丽的颜色》中的“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比较。后一句话在文中也起转折作用,强调居里夫人虽已付出艰辛努力,但仍面临巨大阻碍。同时,后一句话也表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无情与科学家的攻关热情之间的尖锐矛盾,侧面映衬了科研人员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对语文教师来说,没有一篇课文不蕴藏着语言表达的密码、不会产生语言教学的效益。因此,不论拿到什么样的课文,都要满怀期待地研究它的语言,不可满不在乎地疏远、放逐语言。要精心探求每种言说方式背后的共性规律和个性特质,引导学生梳理、分析、欣赏语言,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不断增强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城区教育局 侯 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