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广角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探究
发布日期:2024-12-03 06:40
来源:阳泉晚报

  2025年,山西省作为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将迎来第一次新高考,考试科目由原来的文理分科,变为“3+1+2”选科模式,“3”为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为首选科目——物理/历史;“2”为再选科目——地理、思想政治、化学、生物选择2门,不再进行文理分科。数学作为三门统考科目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面对新高考的背景,高中数学教学应当尽快做出转变,增强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适应新高考模式的能力。

  夯实基础知识

  对于高中数学学科来说,虽然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与抽象性,但是知识的难度与能力的培养是不断增加的,因此需要打好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为学生今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结合新高考来说,一般前几道题会考查学生的概念、运算等基础内容,或在基础知识上进行一定变化,因此新高考背景下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教师无论在进行哪方面知识的教学,都需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定义、公式、定理等基础内容,然后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或者灵活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以寓教于乐为理念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游戏、生活元素等生动形象又有趣的教学情境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理解。

  例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本节课程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教师先以生活中的实例带领学生们进行分析,让学生们初步认识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随后,再带领学生们进行抛硬币游戏,通过动手实验,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掌握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做”数学的探究精神,享受“做”数学带来的成功喜悦。

  深化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数学知识创设的数学题型丰富多样,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才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日常教学时,意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能力培养,才是符合新高考要求的核心。例如,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时,可以采用对比、归纳、探究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推理、建构、想象、运算,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素养。此外,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个章节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可培养学生多元化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与此同时,采用推论、反问、假设等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学习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果。

  在学习《平面向量》时,需要建立向量运算体系,首先,遵循代数运算的一般套路,即“背景—运算法则—运算律—应用”,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实数及其运算的研究过程展开向量运算的研究;其次,向量是几何对象,要从几何角度考虑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意义;再次,向量的概念源自物理学,每一种向量运算都有相应的物理背景,这就能使向量运算的定义建立在明确的现实背景上。在教学的起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数系扩充、集合的运算等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归纳出向量运算的内容、路径和方法等,接着以物理学中位移合成、力的合成等为背景,定义运算法则及其几何意义,促使学生从联系的观点认识向量运算,提高对向量运算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锻炼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主要是要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实现思维上的开拓,促进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敢于探索,这对锻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言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高考内容改革背景下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以多种途径对数学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实现学生思维上的突破。按照高考考纲,许多数学命题都会关注问题设计的多样性,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实现发散思维的锻炼,进而实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题,有的学生可能只找到一种答案,有的学生能找到多种答案,不同的解答方案和结果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学生通过探索的过程、寻找方法和计算的过程,由简单机械模仿过程逐步上升为深化提高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开放题的答案一般需要根据不同条件选择不同的结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开放性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可有效激发学生敢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

  新高考改革已然逐渐推进,在这种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更要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的挑战,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兼顾能力的培养,让高中数学的教学真正符合高考改革的预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阳泉市第二中学校  洪  娟)

(编辑:王宁 韩璐 责任编辑:白洁)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