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第一城》是一部以阳泉建市为主线,以清除敌特和个人情感为副线的主旋律电影。该片聚焦于1947年5月阳泉建市至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在阳泉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那段初心如磐、无畏求索的光辉历程和峥嵘岁月。
改天换地的历史记忆已然淡去,红色经典的创作却从未退潮。拍摄《中共第一城》电影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在我市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广泛好评,得到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和诸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并入选山西省委宣传部2019年度重点扶持作品。
研究“中共第一城”课题20余年
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源于对一段历史20多年的追寻。
《中共第一城》电影剧本作者、省作协副主席、市作协主席侯讵望回忆道,1997年,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希望与市有线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以解放阳泉为内容的纪录片。王伟是该纪录片的作者,从参与《解放阳泉》创作那时起,侯讵望开始了挖掘弘扬阳泉本土红色文化的工作。
此后的20多年间,王伟相继拍出了《一支红军阳泉来》《问鼎山城》《一座战场上诞生的城市》等红色纪录片,成为我市知名编导。侯讵望在“解放阳泉”这个题材上越挖越深,还创作了《走进阳泉》一书,从公元前507年中山国与晋国之争写起,一直写到当代的李彦宏、刘慈欣等,以纪实散文、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发生在阳泉这片红色热土上的人和故事,其中还展示了中共第一城的创建、百团大战、红二十四军等红色文化。
艺术呈现阳泉的建市历史
时间到了2015年,经过多年的积累,一直深耕在创作第一线的侯讵望萌生了创作一部关于阳泉解放、建市的作品。从2015年5月开始动笔至今,侯讵望九易其稿,康健民导演完成了最后一稿的执笔创作,历时四年,改了十二次,才最终创作出一部展现阳泉光荣建市历史的电影剧本《中共第一城》。
“‘中共第一城’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是阳泉的一笔伟大财富,作为阳泉的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它挖掘并弘扬出去。”侯讵望说。
如今,电影《中共第一城》已投入拍摄,侯讵望在欣喜之余也感慨万千。
“如何把历史的真实变成艺术的真实,这是我在编剧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侯讵望说,阳泉建市历史只有70多年,建市过程中涉及人物众多,且都有史料记载,在编写剧情中,一旦史实不真实,容易引起争议。对此,他在创作过程中搜集了大量资料,二稿完成后还特意请教了几个同样对阳泉历史文化有研究的朋友,充分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创作时,侯讵望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充满感情,他把他们当做“人”,而不仅仅是“角色”,他喜欢站在“人”的角度去看待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当写到“刘水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很多却不被世人所理解时,他更是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创作电影剧本已属不易,除了创作的压力,伴随侯讵望的还有质疑声和误解,但侯讵望对此一笑置之,反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作当中。
经过一段艰辛的摸索,侯讵望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展现阳泉建市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重点塑造了有代表性的任功等英雄人物的形象,以艺术再现为主旨,让历史艺术生动地走近普通百姓。
多方支持通过镜头展示阳泉美
可喜的是,《中共第一城》剧本在创作阶段就列入了省委宣传部的重点项目得到扶持。剧本出版后,又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省影协的肯定,还引起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关注,市委宣传部还专门为剧本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研讨会。
中国电影家协会有关领导和电影界相关专家对剧本给予了充分肯定。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著名影视剧作家、评论家赵葆华认为“该作品题材好,题旨深,艺术前景可期”。
同时,来自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也让《中共第一城》项目进展得比较顺利。
《中共第一城》电影筹拍期间,先有山西景辰未来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主动投资,再有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原潇湘电影厂厂长康健民导演的加盟拍摄。
今年4月初,64岁的康健民在来阳泉选景的前一天突发痛风,脚疼得不能走路,依然坚持工作,并坐着轮椅完成了勘景任务。可以说,没有康健民导演,也许就没有这部作品的拍摄!
6月24日,《中共第一城》摄制组正式成立,开机仪式前剧组已有46人先行到达阳泉进行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影片的外景拍摄将全部在我市完成,取景地包括娘子关、小河村、桃林沟村、大阳泉古村、刘备山、三都村等18处景区和村庄,通过电影镜头向全国展示我市美景。
随着《中共第一城》电影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侯讵望深感欣慰,作为一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院线电影,他坦言希望《中共第一城》能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身为一名阳泉人,我应该为家乡留下些什么,铭记历史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采访最后,今年56岁的侯讵望说道。(荆倩 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