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晚报
高碰英:“绣花功夫”练就“针尖”上的非遗
发布日期:2022-11-15 07:17
来源:阳泉晚报

 

高碰英 

  立冬后,地里的农活不多了,家住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东林尖的村民高碰英能腾出更多时间做刺绣。“前几天,我刚接了一个订单,要为一对准新人制作结婚时用的肚兜。客户要得急,刺绣的图案也需要个性化设计,我和客户沟通好细节后得加紧干,争取让他们满意。”11月8日一大早,高碰英就在工作台前坐定开始忙碌。

 

刺绣作品 

  今年53岁的高碰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郊区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打小就喜爱手工的她,在刺绣上下了很多功夫:跟着祖母和母亲入门,渐渐掌握了多种传统绣法;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不同绣法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加入山西蕙生福贸易有限公司,和郊区其他巧娘一起推动刺绣技艺传承发展,靠好手艺闯出一片天。几十年苦练“绣花功夫”,高碰英不光练就了这门“针尖”上的非遗技艺,更在过程中收获了快乐。

  乖巧可爱的兔子、灵巧顽皮的猴子、翩翩起舞的蝴蝶……在高碰英家的小院里,专门腾出的一间屋子是她的工作室,鞋垫、围嘴、肚兜、枕套等刺绣作品分区陈列。不大的工作台上,各色绣线、刺绣工具、参考书籍摆得满满当当,足以看出她对刺绣的痴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起学习刺绣的经历,高碰英一开口便是这句话。高碰英从小在盂县仙人乡仙人村长大。她的祖母和母亲是村里的巧娘,刺绣手艺在全乡也很出名,十里八村的村民谁家娶媳妇、嫁女儿、给孩子办满月礼,常常会请她们帮着做鸳鸯肚兜、如意鞋垫、吉祥枕套、布老虎等。

 

刺绣作品 

  “我从记事起,就经常看祖母和母亲做刺绣,越看越喜欢、越看越着迷。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拿起针线学着她们的样子绣花。从画图样到绣线配色,从简单的长短针绣法到套针绣法,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感觉很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高碰英说。

  入门后,高碰英钻研刺绣的脚步从未中断。和咀子上村东林尖的村民武胜成家后,高碰英白天在村里的幼儿园代课,晚上总会抽出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做刺绣。高碰英说:“刺绣这种活儿最怕手生了,要想绣得好更得日复一日地坚持。我丈夫看我这么喜爱刺绣,20多年来他总是尽他所能支持我,不仅分担了很多家务活儿,而且还会用自己省下来的钱帮我买绣线和刺绣方面的书籍。”

 

刺绣作品 

  2017年,在郊区妇联的积极推动下,我市首家主营妇女手工艺品的公司——山西蕙生福贸易有限公司成立。得知山西蕙生福贸易有限公司在全区范围内招募巧娘,高碰英第一时间报了名。“以前,我们制作的手工作品大多自家使用或者送人,很少对外销售。自从加入了公司,我们巧娘不仅能聚在一起切磋技艺,而且接到了更多订单。大家做好的手工艺品登上了省、市不少展会的舞台,走出了郊区、走向了全国。俺们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干一件喜欢的事,我感觉坚持传承变得更容易了。”高碰英高兴地说。

 

刺绣作品 

  “加入山西蕙生福贸易有限公司的这几年,我感觉是自己刺绣生涯中进步最快、信心最足的几年。”高碰英坦言。高碰英常常会拿出自己早年的作品和最近的作品对比,分析同样的图样哪种绣法更好,思考不同的绣法需要掌握哪种技巧,每一次的今昔对比总能带给她新的收获。“虽然我年过半百,但我仍然保持着对刺绣的热爱,我得活到老学到老。我希望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为更多人带去正能量,也为老手艺带来新生机。”高碰英说。郭鑫璐文/图

主管:阳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