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出版的《阳泉日报·晚报版》发表的《服务在身边 “幸福”来敲门》,我一边读一边思考。平定县城南社区构建的“十分钟便民服务圈”,不仅可以满足居民购物、医疗等需求,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助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确实不错。
据了解,“十分钟便民服务圈”我市不少社区达到了这个标准,但是如何“画”好这一个个圈圈,提高服务居民的质量,是需要好好动动脑子的。比如城南社区的医疗服务圈,就以“家庭医生上门检查、定期开展义诊活动、药店开在家门口”等,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群等网络资源,建立“十分钟美食服务圈”,让居民互相切磋厨艺,交流美食做法,让大家吃得更香;建立“十分钟家电服务圈”,谁家的电器有毛病需要维修了,谁家的电器升级换代需要处理旧电器了,谁家的电器遇到操作障碍需要帮助了等,都可以通过这个服务圈得到帮助;建立“十分钟家政服务圈”,谁家需要伺候老人的保姆,谁家需要擦洗油烟机,谁家需要清理家里的卫生等服务,皆可在这个圈子内找到需要的资源;建立“十分钟汽车服务圈”,作为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司机们可以在这个圈子内交流汽车安全驾驶、维修保养等信息。
还可以建立一些公益性的服务圈,比如建立“十分钟巧女服务圈”,女同志之间可以交流手工制作、服饰设计、发型潮流等话题,让半边天们的颜值、素质更高;建立“十分钟雷锋服务圈”,热心助人为乐的居民,可以在这个圈内就做好事信息互通有无,形成做好事的强大合力;建立“十分钟育儿服务圈”,新妈妈们可以在这个圈里交流育儿心得,互相帮助,让宝宝们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当然,也可以建立“十分钟宠物服务圈”,让居民交流文明饲养宠物的经验;建立“十分钟健身服务圈”,让社区的女同志们在其中学习健身知识,既健康了自己,又带动了别人,何乐而不为?
这一个个有形与无形的“圈圈”,如同一个个可以打开“幸福门”的锁孔。社区干部要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善于建立“服务圈”,帮助居民敲开更多的“幸福门”,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治水平,让更多的“十分钟便民服务圈”金光闪闪、爱心暖暖。(陋 岩)
|